服务型制造与智能制造、绿色制造,是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三个重要方向。为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发展服务型制造的决策部署,2016年,工信部等3部门出台《发展服务型制造专项行动指南》;2020年,工信部、人社部等15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促进服务型制造发展的指导意见》。两文件描绘了服务型制造的发展路径和目标远景,为我国制造企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方向指引。
服务型制造是制造与服务融合发展的新型产业形态,制造业企业通过创新优化生产组织形式、运营管理方式和商业发展模式,不断增加服务要素在投入和产出中的比重,从以加工组装为主向“制造+服务”转型,从单纯出售产品向出售“产品+服务”转变,有利于延伸和提升价值链,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产品附加值和市场占有率。服务型制造很大程度上重塑了传统制造业的内涵和形式。比如在机械制造业,全生命周期管理已成现实,借助云服务平台,客户可随时远程了解设备的设计、生产、物流、安装和运行情况,而服务团队则能实时为客户提供故障预警和诊断服务,极大提升了运维效率。
发展服务型制造,是现代制造业的发展趋势,也是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协同发展的重要途径。
——打造竞争新优势。服务型制造以创新设计为桥梁,推动企业立足制造、融入服务,优化供应链管理,深化信息技术服务和相关金融服务等应用,升级产品制造水平提升制造效能,拓展产品服务能力提升客户价值,能够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中实现制造业可持续发展,打造产业竞争新优势。
——培育发展新动能。工业化进程中产业分工协作不断深化,催生制造业的服务化转型。信息化特别是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的深度应用,加速服务型制造的创新发展。当前,国际产业分工格局正在发生深刻调整,我国制造业亟需补足短板,实现转型发展,必须加快制造与服务的协同融合,才能重塑制造业价值链,培育产业发展新动能。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新举措。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要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必须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服务型制造能够引导制造业企业以产需互动和价值增值为导向,由提供产品向提供全生命周期管理转变,由提供设备向提供系统解决方案转变,有利于改善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益,顺应消费结构升级的需要。
发展服务型制造既需要模式创新,也离不开生产技术创新的支持,而这些归根结底都要依托人才。服务型制造高速发展,对技能人才需求量巨大,也对技能人才提出了新要求。
一是岗位属性越显“智能”。在服务型制造中,制造业企业正稳步提升数字化、网络化技术水平,加强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随着智能工厂和无人工厂的出现,传统岗位将逐渐消失或合并,机器替代人的劳动将成为常态,机器人技术应用类等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将增大,成为服务企业发展的新方向。
二是人才属性越显“复合”。定制化生产技术含量更高,并转移了技能要求的重心,在技术技能和综合素养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跨学科的复合能力已成为新的高技能人才特征。
三是工种属性越显“能动”。灵活配置生产资源、智能控制生产过程、程序控制管理过程,致使企业工人不再是简单的操作者,而应是加工工艺的设计者、生产系统的管理者和设备技术的维护者,需要具备以一定知识为基础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构建一支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队伍是推动服务型制造创新发展的根本保障。面对人才需求的变化,迫切需要政府与行业、院校、企业一道,共谋人才培养新方式,营造人才发展的良好环境,为制造强国提供人才支撑作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