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直属单位:
现将《佳木斯市“十四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佳木斯市人民政府
2022年12月1日
佳木斯市“十四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
为服务佳木斯经济和社会发展,按照国家和省“十四五”时期教育发展的总体部署,深入推进落实《佳木斯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佳木斯教育现代化2035》,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促进我市教育高质量发展,打造省东部地区现代教育中心,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环境
(一)现实基础。“十三五”时期,我市共有中小学校325所,在校生209715人,教职工23141人,各级各类教育充分发展,中小学党建、学前教育、职业教育、高中教育、教师培训、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等方面走在全省前列。
各级各类教育发展水平不断提升。学前教育普及普惠水平不断提高,学前三年毛入园率88.2%、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80.09%、公办园幼儿占比50.1%,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95%,县域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目标全部实现。文理科高考成绩创历史新高,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稳步推进,实现了社区教育机构全覆盖。
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全面提高。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五会教育”、红色教育等特色校园文化及科技馆、日军侵华罪证陈列馆等校外研学基地使学生课外及假期活动丰富多彩。学科竞赛累累硕果,一大批学校被评为国家和省级校园足球、百万青少年上冰雪等基点校、特色校。
基础教育办学条件不断改善。累计投入资金25.4亿元,普通高中攻坚、学前教育三年行动、特殊教育提升、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营养餐改善等计划稳步实施,教育信息化“三通两平台”建设成效显著,全市学校实现“校校通”,城镇全部学校、85%的农村学校实现“班班通”。助学体系不断完善,累计资助贫困学生75437人,投入助学资金150087.2万元。
教师队伍专业素质不断提升。建立禁止在职教师违规补课办班的“三查两讲一谈”机制,开展教师宣誓、好老师讲好故事、师德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评选等活动,推进师德师风建设。承担“十三五”国省教科研重点课题52项、参与教师8620人。为6910名乡村教师颁发了乡村教育30年国家荣誉证书。承接教育部对外汉语教学连续六年总成绩位居全国第一,获教育部国际文化教育交流优秀地市。
教育体制机制不断完善。探索办学模式改革,义务教育集团化办学试点初见成效。完善督学责任区及挂牌督导制度,先后出台《佳木斯市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实施方案》《深化新时代中小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创新创优活动方案》《进一步减轻学生负担的意见》等文件,统筹协调全市教育改革发展工作,让教育管理更规范。
学校安全防控能力不断提升。健全完善学校安全风险预防体系和风险管控机制。强化学生安全教育及疏散演练,全面实现风险隐患排查清单化、风险管控信息化、风险预案统一化等信息化管理。建立了部门联席联动联查机制,实现中小学封闭化管理、一键式紧急报警、视频监控系统与属地公安机关联网率、城区中小学专职保安员配备率100%,阳光厨房“明厨亮灶”建设率达90%以上,学校安全得到了有效保障。
(二)面临的形势。“十四五”时期,我市教育发展处于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基础时期,党中央、国务院颁布《教育现代化2035》,省委、省政府印发《黑龙江教育现代化2035》《黑龙江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2018-2022实施方案》,市委、市政府颁布了《佳木斯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和《佳木斯教育现代化2035》,开启教育现代化的新征程。省委十三次党代会明确了“打造以佳木斯为枢纽,‘四煤城’组团发展的东部城市群”的功能定位,提出了“加快佳木斯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建设,引领辐射周边”的工作要求。市委十四次党代会作出了打造省东部地区现代教育中心的部署,对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增强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提出了新任务新要求。各县(市)区、各级教育部门、学校要深刻认识和把握现代经济体系转型升级对教育的迫切需求,优化基础教育资源布局,实现教育与科技、产业、社会的有机衔接,培养大批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服务好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二、总体安排
(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重要讲话精神为指针,紧紧围绕市委十四次党代会提出的打造省东部地区现代教育中心的新任务新要求,遵循教育规律,深化改革、激发活力、优化结构,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加快推进佳木斯教育现代化,增强区域教育特色和辐射力,增强教育公共服务能力,办好新时代人民满意的教育,为佳木斯经济社会发展贡献教育力量。
(二)战略目标。全面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深化督导体制机制改革,坚持“五育并举”,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完善普惠性学前教育、特殊教育保障机制,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推进普通高中教育优质多元特色发展,推进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贯通融合发展,规范发展民办教育,发挥佳木斯大学等驻佳院校优势强化市校合作,构建大中小幼一体化人才培养体系,健全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加快转变教育发展方式,提升教育治理能力,加强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加强教育科研创新驱动,推进教育现代化,努力打造成国内有影响、省内一流、省东部区域教育中心,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十四五”教育事业发展和人力资源开发主要预期指标
指 标(单位:%) |
2020年 |
2022年 |
2025年 |
学前教育三年毛入园率/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公办幼儿园在园幼儿比例 |
90/87.2/51 |
93/88/53 |
90/90/52 |
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 |
>99 |
>99 |
>99 |
义务教育发展优质均衡县比例 |
|
|
20 |
优质普高招生名额分配到区域内初中比例(%) |
80 |
80 |
>80 |
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 |
95 |
96 |
97.5 |
中小学学生体质健康达标率 |
78 |
82 |
88 |
学校冰雪课普及率 |
100 |
100 |
100 |
学前教育教师接受专业教育比例 |
78 |
80 |
83 |
义务教育专任教师中本科以上学历比例 |
73 |
74 |
75 |
新增劳动力中受过高等教育比例 |
53.5 |
54.5 |
55 |
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年) |
11.3 |
11.5 |
12 |
普通话普及率 |
96.7 |
97 |
98 |
三、主要任务
(一)深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主要任务: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345”工程(“3”即建设劳动教育、家校共育、文明校园“三个示范校”,“4”即开展立德树人、学生减负、体育健康、美育提升“四项行动”,“5”即落实红色基因传承、绿色生态文明、蓝色高新科技、金色现代农业、银色冰雪文化“五色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发展。推进研学旅行实践,到2025年建设10个中小学校外综合实践研学基地。
具体措施:
1.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展党史等内容的学习教育,广泛开展以抗联精神、东北小延安精神、北大荒精神和刘英俊、邵云环、张丽莉等英雄模范人物精神为主要内容的德育教育,传承红色基因。加强宪法教育、民族团结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帮助学生养成良好个人品德和社会公德。
2.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德育联动机制。完善全员育人机制,充分发挥学校主导作用,建立学校、家庭、社会德育联动机制。积极开展校内外德育实践活动,完善志愿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机制。持续开展文明校园创建活动。强化公民生态环境意识,倡导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消费,使中小学生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把保护生态、珍惜资源、爱护环境融入日常学习生活。强化对网络游戏、微视频等的价值引领与管控,创造绿色健康网上空间。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加强实验教学,加强科普教育和少年科技普及工作。
3.构建学段衔接、学科融通的德育课程体系。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在立德树人中的关键课程作用,上好小学及初中阶段“道德与法治”、高中阶段“思想政治”课,重点强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程进教材进头脑,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法治教育、劳动教育、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公共卫生安全教育等方面内容的全面融入,实现学段纵向衔接、逐层递进,学科、课程协同联动。充分发挥各学科德育功能,合理设计各学段德育内容、途径、方法,丰富和落实各学段德育目标,注重学段衔接和知行统一,促进德育和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有机融合。整合统筹各学段德育课程资源,用好国家统一编写的思政课和政治、语文、历史等学科教材,促进国家、地方和学校德育课程有机统一,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各级各类教育,形成方向正确、内容完善、学段衔接、载体丰富、常态开展的德育工作体系。充分发挥共青团、少先队组织育人作用,积极开展党团组织活动和主题教育、仪式教育、实践教育等活动,强化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
4.改进德育评价方式和评价机制。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根据中小学生德育评价指标,将学生的品德评价纳入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将学校德育工作开展情况纳入对各级各类学校督导的重要内容,适时开展专项督导评估工作。加强网络环境下的德育工作,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网络化传播。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指导工作。
5.推进学校体育教学改革。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推动青少年文化学习和体育锻炼协调发展。补齐师资、场馆、器材等短板,义务教育阶段和高中阶段学校严格按照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开齐开足上好体育课。聚焦“教会、勤练、常赛”,逐步完善“健康知识+基本运动技能+专项运动技能”学校体育教学模式。教会学生科学健身,了解健康知识,指导学生掌握基本运动技能和专项运动技能。构建省、市、县、学校四级学校体育竞赛制度,定期举办学生运动会或体育节,推动学生积极参与常规课余训练和体育竞赛。开展体质健康监测、评价、评估,发布学校体育工作年度报告,加强和改进体育中考。积极创建体育特色学校,发展体育特色项目,普及冰雪体育运动。加强青少年学生军训。
6.全面加强学校美育工作。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逐步完善“艺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艺术审美体验+艺术专项特长”的教学模式。严格按照课标实施美育课程,保证美育课时,分学段落实音乐、美术等教学内容和目标,创新美育教育模式。义务教育阶段注重激发学生艺术兴趣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审美趣味、审美格调,帮助学生掌握1至2项艺术特长。高中阶段丰富审美体验,开阔人文视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文化观。广泛开展校园艺术节、书画作品展、工艺作品展等活动,展现学生美育学习成果。完善美育评价机制,全面实施中小学生艺术素质测评,将测评结果纳入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2024年将美育纳入中考。加大对美育功能室及场馆的建设和投入力度,配齐配强乡镇中小学美育教师,关注美育教师的专业成长和职业发展。建立学校、家庭、社会多位一体的美育协同育人机制,建立推进学校美育工作的部门协调机制。
7.加强和改进劳动教育。制定出台关于加强劳动教育的实施意见,明确每个学段的内容、要求和形式,调整优化综合实践课程设置,其中劳动教育课时占比不少于50%。创新劳动教育形式,统筹家务劳动、校内劳动、社会劳动,形成基本的劳动知识和技能。实施“最美劳动实践过程”,开辟不同类别的劳动基地,创建一批劳动教育的示范区、示范校,为学生参加农业生产、工业体验、商业和服务业实践活动提供保障。
8.推进研学实践教育。结合抚远市黑瞎子岛旅游区、汤原大亮子河国家森林公园、桦南百年蒸汽火车旅游区、富锦万亩水稻公园等旅游资源,发挥佳木斯侵华日军罪证陈列馆等国家和省级研学基地的作用,面向中小学生提供各类研学实践活动。
(二)大力推进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发展。
主要任务:进一步促进学前教育改革规范发展,全面落实城市新建居住区和旧区改造配套规划建设幼儿园,到2025年学前教育三年毛入园率达到90%、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到85%,确保每个乡镇建设1所公办幼儿园,适时建设公办幼儿园分园或教学点。坚决禁止学前教育“小学化倾向”。
具体措施:
1.扩充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完善布局规划,加快幼儿园建设。调整办园结构,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以县(市)区为主,积极扩容增量,建设好城乡中心幼儿园,每个乡镇至少建设1所公办中心幼儿园,充分发挥乡镇中心幼儿园对全乡镇幼儿园的管理、指导和示范辐射作用,推行乡镇中心幼儿园与其分园或教学点在经费使用、设施设备配备、教育教学等方面的统一管理模式。对村办、民办幼儿园实施教育教学统筹管理。结合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农村幼儿园建设,人口较多的乡镇应根据实际需要建设多个公办幼儿园或举办公办中心幼儿园分园教学点。
2.实施“小区配套幼儿园交钥匙工程”。城镇新建居住区和旧城改造、易地扶贫搬迁应将配套建设幼儿园纳入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规划,按照相关标准和规范建设。配套幼儿园建成验收合格后,应无偿移交所在地教育行政部门使用和管理。凡移交教育行政部门管理的小区配套幼儿园,原则上由教育行政部门举办公办幼儿园,或举办普惠性幼儿园。
3.加强学前教育管理。加强监管体系建设,全面落实政府和有关部门的监管责任,健全市、县级教育部门学前教育管理机构。全面落实园长安全负责制,实行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制度,所在街道(乡镇)、城乡社区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要共同做好学前教育机构安全监管工作。分类治理无证办园,坚持属地管理、疏堵结合和标本兼治,开展分类治理工作。
4.提高幼儿园保教质量。全面改善办园条件。幼儿园办园条件、玩教具和幼儿图书配备要达到国家、省规定的要求。坚持科学保教,坚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尊重个体差异,促进幼儿快乐健康成长。深入开展幼儿园“小学化”专项治理,坚决克服和纠正“小学化”倾向。加强学前教育教研。健全市、县分级分类评估体系,定期对各类幼儿园开展评估。加强保育教育资源监管。全面推进幼儿园和小学实施入学准备和入学适应教育,帮助儿童顺利实现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过渡。
(三)加快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主要任务: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加快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深入实施集团化办学、教科研协作体、农村义务教育联盟等办学模式改革,科学配置教育资源,加快义务教育发展优质均衡县(市)区建设。
具体措施:
1.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严格执行免试就近入学。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优化城乡义务教育学校布局,统筹区域学位供给,增加市区初中学位,消除义务教育阶段“大班额”“大校额”,促进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达标,推动桦川县、东风区、桦南县、汤原县通过国家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评估认定。统一城乡义务教育学校建设标准、教职工编制标准、生均公用经费基准定额、基本装备配置标准。办好必要的乡村小规模学校、教学点和寄宿制学校,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和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建设全部达标。建立优质学校与薄弱学校稳定的共建机制。保障公共财政资源优先向人口较少的民族学校倾斜。做好民族学校使用语文、历史、思政统编教材有关工作。
2.强化评价导向。落实《义务教育评价指南》,强化县域义务教育质量、学校办学质量、学生发展质量的评价标准。县域义务教育质量评价标准要突出考查县(市)区政府对义务教育教学工作的组织领导、价值引领、条件保障和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等方面的情况。学校办学质量评价要突出考查学校落实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以及把握办学方向、教师队伍建设、减轻学生过重学业负担,以及社会满意度等方面的情况。学生发展质量评价要突出考查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学业发展、身心健康、兴趣特长和劳动实践教育等方面的情况。
3.着力提高教学质量水平。创新教育教学方式,强化课堂教学管理,尊重学生成长规律和教育规律,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注重启发式、互动式、探究式学习。重视差异化教学,消除中小学生家长“跟风抢跑”的焦虑,树立科学育儿观念。进一步健全规范教育教学管理制度,统筹制定教学计划,建立覆盖所有岗位、所有人员的责任体系,严格按课程标准零起点教学。发挥教研支撑作用,完善教研工作标准,以解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为重点,提升教研工作的针对性、有效性和吸引力。健全线上教育教学资源保障体系和运行机制、监管机制。
4.加强中小学生作业管理。进一步规范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坚决扭转作业数量过多、质量不高、功能异化等突出问题,把握作业育人功能,布置科学合理有效作业,严控书面作业总量。创新作业类型方式,合理布置书面作业、科学探究、体育锻炼、艺术欣赏、社会与劳动实践等不同类型作业,严禁给家长布置或变相布置作业,严禁要求家长批改作业。坚决纠正校外培训机构超前教学、制造焦虑、虚假宣传、增加学生课外作业负担问题。
5.加强中小学生睡眠管理。保证中小学生享有充足睡眠时间,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加强科学睡眠宣传教育,通过体育与健康课程、心理健康教育、班团队活动、科普讲座以及家长学校、家长会等多种途径,大力普及科学睡眠知识,引导家长重视做好孩子睡眠管理,明确学生睡眠时间要求,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睡眠卫生习惯。统筹安排学校作息时间,学校不得要求学生提前到校参加统一的教育教学活动,对个别因家庭特殊情况提前到校学生,学校应提前开门、妥善安置。合理安排课间休息和下午上课时间,有条件的地方和学校应保障学生必要的午休时间。寄宿制学校要合理安排作息时间,确保学生达到规定睡眠时间要求。合理安排学生就寝时间,促进学生自主管理、规律作息、按时就寝,确保充足睡眠。教师要关注学生上课精神状态,对睡眠不足的,要及时提醒学生并与家长沟通,指导学生统筹用好回家后时间,坚持劳逸结合、适度锻炼,指导家长营造温馨舒适的生活就寝环境,确保学生身心放松、按时安静就寝。
6.加强中小学生手机管理。为保护学生视力,防止沉迷网络和游戏,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中小学生原则上不得将个人手机带入校园。确有需求的,须经家长同意、书面提出申请,进校后应将手机由学校统一保管,禁止带入课堂。学校要将手机管理纳入学校日常管理,制定具体办法,明确统一保管的场所、方式、责任人,提供必要保管装置。应通过设立校内公共电话、班主任沟通热线等途径,解决学生与家长的通话需求。不得使用手机布置作业或要求学生利用手机完成作业。学校要通过多种形式加强教育引导,让学生科学理性对待并合理使用手机,避免简单粗暴管理行为。各校要做好家校沟通,家长应切实履行教育职责,形成家校协同育人合力。
7.全面实施中小学课后服务。制定出台课后服务工作具体方案,让家长接送不再难、学生课后有人管。采取“作业辅导+社团活动”“校内社团+校外实践+研学旅行+劳动教育”等多种模式,延长看护时间,丰富看护内容,拓宽学生兴趣培养渠道,提高看护质量和效率。严格规范管理,强化督促指导。主动公布经费收支情况,接受家长监督,严禁以课后服务名义开展营利性活动,严禁借课后服务进行违规乱收费的行为。
8.健全家庭和学校协同育人机制。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通过常态化开展寻找“最美家庭”、推荐“文明家庭”活动,开展“好家庭好家教好家风”宣讲、“书香飘万家”家庭亲子阅读及“把爱带回家”等主题活动,开展近视防控行动,通过短视频、动漫、微课等方式,加强近视防控宣传教育,推动我市家庭教育全面普及、质量提升,让孩子在健康、快乐的良好环境中全面发展。办好家长学校,指导好家庭教育,形成家校共育合力。
(四)实现普通高中教育高质量发展。
主要任务:打造区域高中教育龙头,以佳木斯市一中为龙头,与北大共建首批博雅人才共育基地,与清华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同济大学等共建优质生源基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带动高中教育高质量发展。实施普通高中优质特色发展工程,完成知行中学建设,补齐高中教育短板,加强内涵建设,培育2-3所优质特色高中,深入实施普通高中高考综合改革,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
具体措施:
1.提升普通高中办学水平。加快实施全市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攻坚计划,支持贫困地区、民族地区和边境地区普通高中改善办学条件。扩大优质资源,实现普通高中布局合理、规模适度。严格规范高中学校招生秩序,实行公办、民办学校招生统一管理、同步招生,杜绝民办学校跨区域招生、“掐尖”招生等行为。进一步改善学校办学条件,满足教育教学基本需要,健全经费投入机制,建立生均拨款制度,形成结构合理、保障有力、多样特色的高中阶段教育。
2.稳妥实施高考综合改革。全面实施高考综合改革,积极做好宣传动员工作,形成政府、部门、学校三级推进机制。落实投入保障,推进智慧校园项目、多媒体录播教室、实验室和桌椅等设施设备。完善教师补充机制,设立“编制周转池”,有计划的逐年补充教师。开展培训工作,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等多种方式深入学习上海、浙江、山东、江苏等试点地区经验。确保考试安全,升级改造及建设24个标准化考点。鼓励有条件的普通学校单独或与职业学校联合开设职业技术技能选修课程。积极探索普通高中校际间、普通高中与职业学校校际间的教师资源、设施设备资源的联动和共享。
3.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遵循教育规律,围绕凝聚人心、完善人格、开发人力、培育人才、造福人民的工作目标,进一步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强化综合素质培养,改进科学文化教育,拓宽综合实践渠道,完善综合素质评价。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全面实施,提升普通高中内涵建设和特色发展水平。深入推进适应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的教育教学改革,基本完善选课走班教学管理机制,建立科学的教育评价和考试招生制度,建立选课和生涯规划指导制度,有效保障师资和办学条件,形成普通高中多样化有特色发展的格局。
(五)持续深化职业教育改革发展。
主要任务:推进普职融合发展,有序引导初中毕业生到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就读,到2025年全市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保持在96%。以市职教集团为龙头,推进普职融通和中高职贯通衔接,促进职业教育与基础教育协调发展,打造职业教育产教融合高地。到2025年力争建成1所省级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优质学校和5-8个优质专业。推进边境地区职业学校、职业技能公共实训基地建设,鼓励边境县(市)户籍中职学校毕业生返乡就业,到2025年,边境县(市)新增职业技能公共实训基地4-6个。
具体措施:
1.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贯彻《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实施中等职业教育教学和课程标准,加强职普融通,构建学生多元成长立体通道。鼓励普通高中与中等职业学校课程互选、学分互认、资源互通。优化专业设置,对接市场需求,打造“一县一所、一校一品”特色发展格局,形成错位发展、特色发展优势。做好高职扩招专项工作,实施以“3+2”为主的中高职人才贯通培养模式,推进现代职教体系建设。争取中职“双优”建设计划项目,推动职业教育与地方产业有机衔接,努力实现优质职业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改善实训条件,多途径、多形式加强校内外实训实习基地建设。整合实训基地,与职业学校校际间、与基础教育学校间,在专业、人才、基地等方面资源共享。
2.推进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发挥佳木斯市职业教育联席会议制度作用,加强职业教育统筹管理。做好示范性职教集团培育单位建设工作。职业院校主动与企业在人才培养、技术创新、就业创业、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方面开展合作,广泛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支持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有序开展“l+X”证书制度工作,推动中职学校将“1+X”证书制度试点与专业建设、产教融合和社会服务等紧密结合,鼓励社会人员、在校学生取得多种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健全办学质量保障和评价体系,加强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工作。
3.提升职业教育服务能力。主动对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依托职业院校对进城务工人员、新型农民、退役士兵等重点人群开展高质量的职业技能培训,提升贫困地区人口就业创业能力。推进边境地区职业学校、职业技能公共实训基地建设,鼓励边境县(市)区户籍中职学校毕业生返乡就业。发挥富锦市、桦南县作为“首批省部共建国家现代农村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试点县”的示范引领作用,培养县域发展急需技术技能人才,加快发展农村职业教育。
(六)统筹发展民族教育。
主要任务:加快民族学校智慧校园建设,缩小地域和民族间教育发展差距,保障公共财政资源优先向人口较少的民族学校倾斜。做好民族学校使用语文、历史、思政统编教材和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有关工作。广泛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加强民族文化传承、民族文化基地建设。办好朝鲜族基础教育中心,做好援疆援藏对口支援工作。到2025年,民族教育整体发展水平及主要指标达到全省平均水平,实现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
具体措施:
1.全面提升民族教育发展水平。普及民族地区学前三年教育。大力提高义务教育阶段民族学校标准化建设水平。切实提高民族教育质量。全面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巩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成果,提高民族学校教学质量。加强少数民族校本教材管理,稳步推进义务教育阶段国家统编的语文、思政、历史学科教材在民族地区的全覆盖,办好民族文化教育基地学校,提升民族学校办学特色。
2.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和援疆援藏工作。广泛开展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实践活动,深入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做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进一步营造民族团结和谐共进的良好氛围。继续实施援藏援疆教师支持计划和“组团式”教育人才援藏计划。
(七)统筹发展特殊教育。
主要任务:进一步提高特殊教育普及水平,实施融合教育,大力推进随班就读工作,创造条件让更多的残疾学生接受适宜教育。到2025年,全市登记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达到97%以上,学前教育、普通高中教育等非义务教育阶段特殊教育规模显著扩大,特殊教育资源中心实现全覆盖,基本形成结构合理、学段衔接、特普结合、医教融合、较高质量的特殊教育体系。
具体措施:
1.提高残疾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水平。建立和完善残疾儿童少年学籍管理系统,落实“一人一案”,做好教育安置,落实家长责任。做好义务教育阶段学生随班就读工作,健全送教上门制度。发挥特殊教育学校的骨干作用,不断扩大特殊教育学位供给能力,不断提升特教学校教学和康复设施设备的现代化水平,保证特殊儿童享受高质量教育。
2.大力发展学前教育、高中阶段特殊教育。发展学前特殊教育,鼓励普通幼儿园接收残疾儿童,推动特殊教育学校和有条件的儿童福利机构、残疾儿童康复机构普遍增设学前部或附设幼儿园。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要切实做好残疾学生随班就读和举办特教班工作,强化技能训练。招生考试机构为残疾学生参加中、高考提供合理便利,普通高中积极招收符合条件的残疾学生。
3.建立健全特殊教育专业机构。特殊教育学校建立特殊教育资源中心,提供特殊教育指导和支持服务。加强特殊教育教科研工作,配备专职或兼职特殊教育教研员和视导员,加强校本教研,开展教科研工作,加大特殊教育教科研研究和成果推广力度。
4.落实特殊教育学校教职工编制标准。加强康复医生、康复治疗师、康复训练人员及其他专业技术人员的配备,对招收重度、多重残疾学生较多、开展送教上门服务的学校,适当增加教职工配备,按照3.1:1的生师比确定从事特殊教育义务教育阶段教职工事业编制数额;为招收残疾学生的普通学校配备专兼职资源教师。特殊教育资源中心至少配备1-2名特殊教育巡回指导教师,开展随班就读和送教工作,满足工作需要;完善落实特殊教育津贴等工资倾斜政策,为送教上门教师提供必要的工作和交通补助;表彰奖励教师向特殊教育倾斜。
(八)构建服务全民的终身学习体系。
主要任务:构建形成更加开放畅通灵活的学习通道,发挥市社区大学、县(市)区社区教育学院功能,扩大社区教育资源供给,积极开发老年教育资源,加快发展面向乡村的社区教育。
具体措施:鼓励中高职院校开展多类型、多形式的继续教育,通过“龙江学分银行”,做好注册学习和成果积累转换工作。强化职业院校继续教育与社会培训服务功能,做好职业技能培训,完善学历教育与培训并重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发挥社区大学、县(市)区社区教育学院功能,推进社区教育、老年教育工作,加快发展面向乡村的社区教育。
(九)推进国际交流与合作和语言文字工作。
主要任务:推进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充分发挥地缘、历史、文化和资源优势,构建主要面向俄罗斯、日本、韩国等东北亚国家和欧美发达国家的教育对外开放格局,努力把佳木斯建设成为我省面向东北亚教育对外开放的前沿阵地。推进语言文字事业科学发展,推广对外汉语,传播中国文化,打造我市汉语教学品牌。
具体措施:
1.推进对俄教育交流与合作。发挥对外教育交流的优势,办好对俄夏令营基地及各类竞赛,继续巩固和扩大与俄罗斯远东边区、阿穆尔州、犹太自治州的教育交流与合作,推进双方中小学共建姊妹校。
2.保持AFS项目在全国的影响力。做好中英、中法人文交流项目学校有关工作,扩大国家AFS交流项目规模,引进意大利语、法语,积极拓展对韩国、日本的交流与合作,强化对港澳的交流与合作,开展对优秀志愿者家庭表彰奖励活动。
3.做好普通高中国际班课程建设。严格按照省教育厅关于普通高中国际课程项目申报审批工作的具体要求,加强普通高中国际课程项目的管理、控制项目规模、规范国际课程及国际教材的使用。
4.推进语言文字事业科学发展。推进行业语言文字工作规范化建设,组织开展学校语言文字达标建设及推普周、中华经典诵写讲比赛等活动,做好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
四、重点工程
(一)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
加强“三个示范校”建设。加强劳动教育示范校建设,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完善劳动教育课程,丰富劳动教育资源,开展多样劳动教育模式,建立劳动实践教育基地,健全劳动教育机制,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积极的劳动态度。加强家校共育示范校建设,建立健全家校共育工作机制,提升学校对家庭教育的指导水平,督促家长履行监护职责为重点,发挥学校对家庭教育的指导作用,促进学校与家庭良性互动,提升家校共育质量。加强文明校园示范校建设,坚持价值引领,进一步明确学校育人目标,凝练学校核心价值观,规划学校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的建设路径,形成体现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文化体系。培养形成一批全国性的先进典型学校。
开展“四项行动”。开展立德树人行动,凸显德育时代特色,构建具有区域特点、学有特色的德育工作新格局。开展学生减负行动,严格按课程标准、进度要求教学,严格按课程表上课、活动,严格规范学生在校作息时间,全面实施中小学课后服务,严控家庭作业总量和作业时间,严格控制校内考试次数,科学控制考试难度,严禁发布考试成绩和排名,抓好中小学生睡眠、手机、读物管理。开展体育健康行动,开齐上好体育课程,合理安排校外体育活动时间,全面落实学生每天校内、校外各1个小时体育活动时间和大课间体育活动制度,将开展体育活动作为中小学生课后服务工作的重要载体,确保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组织开展中小学生体育竞赛,发挥冰雪特色学校、传统项目学校、王嘉廉冰球希望学校的示范引领作用,推动全市中小学校园形成“一校一品”“一校多品”的学校体育发展新局面。开展美育提升行动,开齐开足上好美育课,建立常态化的课外活动机制,大力推广惠及全体学生的合唱、合奏、集体舞、课本剧、艺术实践工作坊等活动,把音乐、美术、书法等艺术类课程以及艺术实践活动,纳入初、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范围。
在全市中小学校开展“五色”研学活动。每个县(市)区设立一个以五色教育为主题的研学基地或者营地。汤原县以红色和绿色研学为主题,桦南县以绿色研学为主题,建三江以金色研学为主题,抚远县以红色研学为主题,佳木斯高新区以蓝色研学为主题,郊区以银色研学为主题,同江以红色研学为主题,桦川以红色和金色研学为主题,面向中小学生提供各类研学基地。
(二)实施基础教育现代化建设工程。
推进普及普惠学前教育。实施学前教育质量提升计划,开展幼小科学衔接和安吉游戏推广项目实验区、试点校建设,推进“幼小科学衔接”,落实安吉游戏推广行动,开展主题丰富的学前教育宣传月活动,深入开展违规办园综合治理行动,持续开展“小学化”专项治理工作。开展普惠性幼儿园的认定工作,给予政策倾斜。制定我市《居住小区配套幼儿园规划建设管理办法》,加强新建居住小区的规划、建设的联合监管。加快农村幼儿园建设,在完成每个乡镇建设1所公办中心幼儿园的基础上,建设公办幼儿园分园教学点。原则上常住居民600户以上的村要建1所农村幼儿园,满足儿童入园需求。
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重新修订义务教育学校布局专项规划,科学配置教育资源。启动义务教育学校现代化达标建设,实施义务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工程,落实各学科课堂教学基本要求,开展市、县、校三级精品课评选活动,建设一批优质教学资源。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深入实施学区化管理、集团化办学、教科研协作体、农村义务教育联盟等办学模式。完善义务教育控辍保学工作机制,确保适龄儿童少年完成义务教育。
推动普通高中优质多样发展。实施普通高中达标建设计划,深化普通高中多样化特色化发展试点工作,实施普通高中优质特色发展工程,引导普通高中学校找准发展定位,研发特色课程,打造特色项目,实施错位发展,培育2-3所优质特色高中。建设一批冰雪体育特色、研究创新特色、国防教育特色、国际教育特色、普职融合特色、劳动教育特色学校。推进新课程新高考综合改革,深入推进课程改革,严格落实国家课程方案,普通高中开好特色校本课程。加强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组织和管理,完善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推进普通高中学生发展指导制度建设。积极打造新课程新教材示范区、示范校。
推进特殊教育提升计划。建立和完善残疾儿童少年学籍管理系统,落实“一人一案”,进一步健全残疾儿童、少年入学评估机制,完善教育安置办法,提高残疾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水平。加快发展非义务教育阶段特殊教育,有条件的普通幼儿园就近接收残疾儿童随班就读并提供早期干预服务。特殊教育中心学校要继续办好职业高中。加强教科研工作,配齐专兼职视导员、教研员。
(三)实施职业技能人才服务发展工程。
鼓励职业院校分类特色发展。深化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培训模式改革,优化专业设置,推动人才培养定位与地方产业发展有机衔接、深度融合。做好首批国家级示范性职教集团培育单位建设和实体运行的示范性职教集团建设工作,建成具有我市特色的专业群和产教融合实训基地。
高水平提升职业教育“工匠”培养。继续做好“l+X”证书制度工作,“l+X”证书通过率稳定在70%。到2025年,实现中职学校教学条件基本达标,争取建成5-10个省级高水平及优质专业(群)、1所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优质校。深化职业教育综合改革,强化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培训,推进普职融通和中高职贯通衔接,促进职业教育与基础教育协调发展。
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围绕现代农业、智能制造、冰雪旅游、冰雪体育、健康养老、现代服务业等领域,优化专业设置,推动职业教育与地方产业发展有机衔接、深度融合,实施乡村振兴教育行动、兴边富民教育行动,推动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发挥中高职院校专业群优势,推动校企合作、校校合作,建成具有我市特色的专业群和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实现产业链与创新链融合发展。
(四)实施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工程。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完善对教师师德的考核和管理,建立师德档案,严格执行师德考核评价制度。开展 “三查两讲一谈”活动,面向社会公布举报电话、举报邮箱,严厉惩处失德失范行为,建立家长监督机制,完善监督体系。选树师德先进典型,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
实施“361”工程名师培养计划。加强高素质管理人才培养和教师队伍建设,利用五年时间,建设30个名校长工作室、60个名班主任工作室、100个名师工作室,打造具有我市特色的名优教师梯队,促进校长、教师专业化发展。实施领军人才梯队建设工程,依托重点领军人才,打造全市金字塔式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完善教师全员培训制度。继续选派优秀校长(书记)到发达地区、高等学校挂职学习、集中培训,每位教师每年校本培训不少于24学分。实施中小学校(幼儿园)教师能力素质提升计划,通过“国培计划”、“省培计划”以及市、县级集中培训、专题培训、校本培训、教学竞赛等多种形式开展教师培训工作,五年内全市在职教师参赛率达100%。加强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能力,建立健全中小学教学指导专业组织,整合一线教师、教研员、专家学者的力量,开展教育教学研究。
加强教育科研工作。做好“十三五”规划结题及成果的推广和“十四五”规划课题规划立项工作。加强学段间阅读教学衔接研究,开展区域教研、综合教研、项目教研,努力提高校本教研水平,构建教研、科研、培训一体化的教研机制。加强市校合作,借助高校雄厚学术资源,促进基础教育实践经验的理论提升。加强教科研队伍建设,建立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结构合理、学科均衡、专兼结合的教育教科研队伍。
完善教师管理制度。设立“编制周转池”,对小规模村小、教学点,按照班师比和师生比相结合的方式核定编制。实行动态调整, 严禁“有编不补”、长期聘用编外教师。推进义务教育教师“县管校聘”改革。做好教师招聘工作,中小学校依法与教师签订聘用合同,规范教师的教学和日常行为。开展教师能力素质考核,建立健全教师考核办法,优秀率达到参加考核教师总数的15%,待提高率控制在参加考核教师总数的3%以内。完善教师资格准入和退出机制。做好中小学教师职称评聘工作。
保障中小学教师待遇。健全中小学教师工资长效联动机制,确保中小学教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或高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收入水平。执行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加快乡村学校教师周转宿舍建设,将符合条件的乡村教师住房纳入当地住房保障范围。
(五)实施教育信息化推进工程。
建设智慧校园。加强学校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与智能化终端配备,加强优质数字教育资源供给,实施5G+教育平台建设,基本建成覆盖中小学校各年级各学科的优质数字教育资源体系,到2025年80%以上的农村学校学生、100%的城镇学校学生建立个人网络学习空间。
持续提升教育信息化基础支撑能力。整合教育平台资源,鼓励企业和其他社会力量开发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建立政府引导、多方参与、市场调配、择优选用、全覆盖的教育信息化管理平台。推进“无线校园”和“数字校园”建设,有效提升各类学校出口带宽,满足互联网上网需求。推进5G等网络技术的广泛使用,实现各类学校校园无线网络全覆盖。规划建设教育城域专网。
加强新时代教育管理信息化工作。全面实现“三个课堂”在中小学校的常态化按需应用,建立健全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的有效机制,逐步实现信息系统优化整合,打通数据孤岛,充分发挥数据效能;在线服务灵活便捷,“一网通办”深入普及,提升服务体验,建立我市现代化的教育管理与监测体系,构建“互联网+教育”新生态,实现教育决策科学化、管理精准化、提升服务个性化水平,支撑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
全面提升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推动教师主动适应信息化、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变革,积极有效开展教育教学。打造学校信息化教学创新团队,支持有条件的学校主动应用互联网、大数据、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探索跨学科教学、智能化教育等教育教学新模式,充分利用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成果助推教师面向未来教育发展进行教育教学创新的能力。开展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实现校长信息化领导力、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训团队信息化指导能力显著提升,全面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创新发展。
加强本地化线上教育教学资源建设与应用。依托国家中小学网络云平台和中国教育电视台空中课堂加强本地化线上教育教学资源建设与应用。积极开发优质学校名师网络课程、专递课堂资源,推进本地资源专业化、精品化、体系化建设。加速推进教学和教研组织模式创新,推动“网络名师工作室”、“名师云课”,以名校带动、名师帮扶的方式促进整体水平提升。开设创客、机器人、编程、跨学科学习(STEAM教育)等课程,探究实验、劳动技术与信息技术相融合,切实提高学生运用信息化手段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建立高中学校建设生涯规划发展指导、智能选排课、学生质量评测等平台系统,助力新高考的稳步实施。
(六)实施教育保障振兴工程。
基础教育条件提升。改善办学条件,新建改扩建公办幼儿园。优化学校布局,建设和改善中小学运动场。加快高中阶段普及攻坚,提升普通高中设施设备水平。
做好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工作。根据省义务教育学校基本办学标准,结合本地实际,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补齐义务教育基本办学条件短板,改善教书育人环境。坚持基本办学条件改善与办学内涵质量建设相结合、相促进,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促进学校内涵发展,不断提高办学质量和水平。
推进绿色校园建设。推动校园爱国卫生运动,改善校园环境卫生,整治校园整体环境,强化食品安全管理,开展传染病防控,落实生活垃圾分类,推进厕所革命,落实控烟措施。开展绿色学校、健康学校创建工作,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教育,倡导健康生活,呵护心理健康。
重视乡村教育振兴。鼓励和支持乡村学校挖掘利用乡土文化资源,推动学校融入乡村振兴发展。推广优质学校带薄弱学校、优秀教师带普通教师模式,提高教学点、薄弱学校办学能力。加强控辍保学工作。支持省级示范性普通高中跨区域与农村普通高中组建教育集团或办学联盟。采取派驻公办教师、开展教研指导、志愿者服务等方式,提高乡村幼儿园保教质量。建立健全从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职业教育到高等教育的资助政策体系,完善资助方式,实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全覆盖。
(七)实施教育对外交流合作工程。
深化教育交流与合作。加强对澳门新华学校、沙梨头坊众小学、青州小学姊妹校的交流与合作,继续选派教师赴澳门担任指导教师,促进双方在教育教学领域的交流。选派教师参加关键语言项目,提高我市英语教师教学能力,积极推广汉语、传播中国文化。继续做好AFS项目的接待管理工作,保持在全国的示范引领作用,加强与泰国、韩国、日本、法国、英国、俄罗斯、马来西亚的交流与合作,开展一带一路国际网络直播课堂,面向63个伙伴国寻求合作。
(八)实施重点领域教育综合改革工程。
激发中小学办学活力。深化教育“放管服”改革,坚持放管结合,明晰政府、学校权责边界,处理好政府办学主体责任和学校办学主体地位之间的关系,既注重打破部门壁垒应放尽放,又注重规范学校办学行为、强化事中事后监管。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现代学校制度建设,保障学校办学自主权,增强学校办学内生动力,提升办学支撑保障能力,健全办学管理机制,着力破解影响和制约中小学办学活力的困难和问题。
加强教育行政执法工作。落实教育行政执法“三项制度”和“双随机、一公开”机制。加强教育行政执法培训和行政执法案卷评查工作。完善行政权力清单、公共服务事项清单,推进行政执法“双公示”制度。加强社会诚信体系建设,开展“诚信佳木斯”宣传月活动。贯彻“谁执法谁普法”责任制,完善学法讲法普法制度。深入开展“法治进校园”活动,积极参加全国中小学生“学宪法讲宪法”活动,推进青少年法治教育。完成县(市)区法治教育资源教室建设,深入开展法治教育基地建设和法治实践活动。
强化优质学校带动作用。深入推进学校办学机制改革,积极推进集团化办学、学区化治理,统筹学校间干部配备,推动优秀教师交流,完善联合教研制度,带动薄弱学校提高管理水平。推进农村义务教育学校联盟式发展,帮扶薄弱学校和农村学校提高办学水平。完善学区治理体系,科学规划学校布局,合理划分学区范围,统筹学区资源,促进学区内学校多样特色、优质均衡发展。
民办教育管理进一步规范。完善民办学校党组织设置,民办学校要将党建工作有关要求纳入学校章程,上好思政课。建立民办学校分类管理制度,对民办学校实行非营利性和营利性分类管理,支持扶持社会力量举办民办学校。规范民办义务教育,强化民办义务教育学校招生、质量、财务、收费管理,严禁随意资本化运作。坚决治理校外培训乱象,对违规违法行为严厉查处。建立学科类培训机构负面清单。建立民办学校黑白名单制度。完善民办学校法人治理,健全董事会(理事会)和监事(会)制度。健全民办学校资产管理和财务会计制度。
实施教育教学改革。坚持智育由偏向全转变,严格执行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推进育人方式、考试招生、监测评价和课程教学改革,确保学生达到学业质量标准。严格落实义务教育装备基本标准和中小学实验教学基本目录,将实验操作纳入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优化课堂教学内容和形式,实行精讲、精练,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严格规范学校考试、招生、作业、评价、管理等,推进“双减”工作。引导家长树立科学育儿观念,切实履行家庭教育职责,加强与学生沟通交流,培养学生的好思想、好品行、好习惯,理性帮助学生确定成长目标,克服盲目攀比,防止增加孩子过重课外负担。
实施教育评价改革。坚持立德树人,充分发挥教育评价的指挥棒作用,坚持科学有效,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引导确立科学的育人目标,确保教育正确发展方向。各级各类学校立德树人落实机制更加完善,引导教师潜心教书、全心育人的评价制度更加健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办法更加多元、更加科学。完善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制度,实行初中毕业考试和升学考试“两考合一”。加强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命题工作,坚持正确导向,提高命题质量,提升试题科学化水平。完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深化高中阶段考试招生改革,探索普通高中招生学业水平考试、综合素质评价相结合的综合评价多元录取办法。全面落实优质高中招生配额制度。
实施教育督导体制改革。优化管理体制,完善机构设置,完善运行机制,完善保障条件,深化教育督导领导体系构建和机构设置,发挥好各级督导委员会成员单位的作用。加强队伍建设,深化督学队伍建设与管理改革,配齐配强专兼职督学,创新督学聘用方式,提高督学专业化水平,优化教育督导队伍管理。强化督导职能,强化督政机制,强化督学机制,强化评估监测,深化教育督导运行机制改革,改进教育督导方式方法。提高督导实效,落实各项督导制度,深化教育督导问责机制改革。
(九)实施中小学校安全防控工程。
实施“231”建设。“2”即加强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建设。“3”即完成农村中小学和城镇幼儿园一键式紧急报警和视频监控联网、校园封闭化管理、专职保安配备三个达标。“1”即建设信息化管理系统平台。
健全完善安全管理体系。强化安全生产红线意识和底线思维,建立完善“人人有责、层层负责、各负其责”的全员安全责任机制。坚持“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失职追责”和“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管业务必须管安全、管生产经营必须管安全”的原则,落实安全风险防控措施,促进学校形成安全良性循环体系。加快推进所辖区域中小学幼儿园安全防范建设三年达标行动,有序推进校园人防、物防、技防建设,提升校园安保工作运行质量,逐步构建系统、科学、智慧、高效的校园安全防范体系,确保2022年前实现全面达标。优化完善中小学幼儿园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提升应急管理水平。
扎实开展安全教育活动。进一步完善校园安全教育科学化、规范化工作体系,构建“多位一体”新型校园安全教育模式。根据学生群体的年龄特点,分层次、有针对性地开展国家安全教育、法制教育、生命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进新生教育、进课程教育、进课外实践活动,定期组织开展防火、防暴、防不法侵害和防台风与雷电等自然灾害应急疏散演练,增强学生自救互救、防灾避险能力。
持续强化校园周边环境综合治理。坚持预防为主、联防联治、联合联动的综合管治原则,充分发挥校园周边环境综合治理联席会议机制作用,积极协调公安、市场监管、城管执法、应急等单位,加大对校园周边环境依法规范管理,不断落实和强化校园周边安全责任,建立校园周边安全问题清单、台账,实行销号制,全力打造安全、文明、和谐、整洁的校园周边环境。
五、保障措施
(一)全面加强党的建设。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开展基层党建质量提升攻坚行动,健全完善中小学校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严格落实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抓好中小学校德育和思想政治工作,强化党建带团建、队建,不断提高教育系统党建工作水平。
(二)全面完善经费管理。依法落实各级政府教育支出责任,确保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逐年增长,确保按在校学生人数平均的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逐年增长。完善非义务教育培养成本分担机制,合理确定学费(保育保教费)、住宿费标准,建立动态调整机制。坚持保基本、补短板、促公平、提质量,优化教育经费使用结构,提高使用效益。始终坚持把义务教育作为教育投入的重中之重,全面实施绩效管理,基本建成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的预算绩效管理体系。
(三)全面加强督导工作。强化《教育督导条例》落实力度,完善教育督导管理体制机制。开展对县级人民政府履行教育职责的评价机制,实施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督导评估。组织实施属地内教育评估监测工作。落实教育督导各项制度,有效推动教育热点难点问题解决。
六、组织实施
(一)落实责任,协同推进。各县(市)区政府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把优化教育布局纳入国土空间发展规划,切实履行教育职责。各部门根据职能分工,主动履职尽责,建立协同推进机制。加强年度计划和各级教育规划有效衔接,科学配置公共资源。制定相应的配套政策措施,明确各项工作进度安排、时间节点,建立健全跨部门统筹协调机制,确保规划目标任务落到实处。
(二)明确目标,突出重点。立足我市实际,区分轻重缓急,合理引导发展预期。科学设计和进一步细化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重点工程,分阶段分年度落实到年度计划和未来五年规划中,补齐教育发展短板,教育资源配置优先用于教师队伍发展、信息化建设等关键领域,优先保证义务教育,重点向学前教育、普通高中、职业教育等薄弱环节投入。围绕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重大部署,全面提升我市教育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能力。
(三)试点先行,探索创新。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建立教育改革试验区制度,科学布局,分批分类推进教育现代化改革试点,充分发挥各级各类学校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及时总结经验,突出示范引领作用,通过教育综合改革系统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
(四)加强监测,定期评估。将规划实施情况作为督促检查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重要内容。建立完善规划实施监测评估机制,开展跟踪监测和中期评估,及时发现问题,适时调整优化规划实施策略。教育行政部门定期发布教育改革发展动态和规划实施情况,接受家长、社会和媒体监督。